0
0

香港駐港外資企業數目創新高:魔鬼在細節

本週二,香港投資推廣署公佈了2024年駐港外資企業的最新數據,行政長官李家超隨即向媒體分享了這一振奮人心的消息:香港的外資企業總數達到9960間,按年上升10%,創下歷史新高,並突破2019年的高位。這一消息無疑令人鼓舞,但正如常言所說,「魔鬼藏在細節裡」。數據背後的結構性問題及其意義,值得進一步探討。

外資企業層次劃分與經濟效益

駐港外資企業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地區總部、地區辦事處,以及當地辦事處或代辦處。其中,地區總部的設立門檻最高,對香港經濟的效益也最大。地區總部通常是企業管理整個亞洲或更廣泛地區業務的核心機構,能帶來高端職位、資金流入及國際影響力。相對而言,地區辦事處及代辦處的經濟貢獻較小,設立門檻亦較低,可能僅需數名員工即可運作。

香港特區政府早在兩年前便提出要發展「總部經濟」,吸引更多地區總部來港落戶。此次數據顯示,香港的地區總部數目終於止跌回升,由2023年的1336間增加至2024年的1410間,結束了連續四年的下降趨勢。然而,這一增長背後的細節顯示,地區總部的來源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並非全然樂觀。

內地企業貢獻顯著 外資回流乏力

從地區總部的來源看,內地企業成為最大增長動力。2024年,來自中國內地的地區總部數目由去年的247間大幅增至310間,較十年前的119間更是翻了三倍。這反映出香港在吸引內地企業方面的成效,但也顯示香港對內地企業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

另一方面,美資企業的地區總部數目雖在今年略有回升,由去年的214間增加至220間,但與2014年的310間相比,十年間減少了近三成,顯示美資對香港的興趣仍然疲弱。地緣政治緊張、美國政府對香港風險的警告,以及內地與美國之間的競爭,均對美資企業在港業務構成壓力。未來,若國際形勢進一步惡化,例如美國2024年總統大選後政策轉向,更可能影響美資企業在港的長期部署。

新興市場的突破:基數低、挑戰大

除了內地企業,香港政府近年積極開拓新興市場,包括中東及東盟地區。數據顯示,來自中東的駐港企業數目按年增長22%,東盟地區則增長13%。這似乎顯示香港在搶佔新興市場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然而,這些地區的基數相對較低,增幅的實際意義有限。例如,根據投資推廣署的數據,中東及東盟企業均未能進入香港外資企業的十大來源地,甚至二十大亦榜上無名。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政府近來與部分新興市場國家加強交流,包括贊比亞、克羅地亞、斐濟、約旦等。然而,這些國家普遍經濟規模較小,且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影響力有限。香港若要依賴這些地區拓展經濟機遇,難免令人質疑其實際效益。

香港吸引力的未來挑戰

儘管外資企業數目創新高,香港作為國際商業樞紐的吸引力正面臨多重挑戰。除了地緣政治風險,香港的商業環境、法治保障及國際信任度均受到考驗。美資企業的減少尤其值得警惕,因為美國長期以來是香港最大的外資來源之一,其減少意味著香港在國際商業競爭中的地位正在下滑。

此外,內地企業雖成為地區總部增長的主要來源,但過度依賴內地企業亦可能使香港在經濟上過於單一化。若未來內地經濟增速放緩,或地緣政治風險升溫,香港的經濟抗風險能力將面臨挑戰。

香港外資企業總數創新高,無疑是經濟復甦中的一個亮點。然而,數據背後的結構性問題不容忽視。同一時間新加坡的地區總部數目已達4200間,是香港的三倍。這反映香港地區總部的增長主要依賴內地企業,而美資企業的回流乏力則反映國際企業對香港的信心仍未完全恢復。

未來,香港需要進一步提升自身吸引力,尤其是在法律保障、營商便利及國際信任度方面,為更多國際企業提供穩定的商業環境。同時,香港亦需平衡對內地企業的依賴,避免經濟過於單一化,確保自身在國際商業競爭中的長遠可持續發展。

#財經拆局 #財經拆局短評 #地區總部 #外資公司 #魔鬼在細節

更多總部經濟相關報導

財經拆局|駐港地區總部跌至歷史新低-為何本地媒體視而不見?

亞太區總部進駐The Henderson 佳士得:一直視香港為大本營

資深銀行家:政治環境風聲鶴唳 外資基金用掩眼法投資中國


更多最新最熱最有用財經金融地產資訊 請即登記成為Finance730會員

歡迎讀者投稿,稿件請投至finance730hk@gmail.com

▼追蹤Finance730 動向 官方網頁

▼緊貼最新市場走勢? Facebook

▼投資教室 專題研究? YouTube

▼消閒生活 時尚品味? Instagram

發佈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