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美聯儲即將重啟減息周期,市場本能把它與牛市畫上等號,但如果我們回顧半個世紀的歷史經驗就知道,減息像一陣風,對市場的影響是加速,但卻不是股市本身的上升動力。

過去約50年的每個減息周期中,標普500在「首次減息」後12個月錄得正回報的概率,大致在7成上下,平均升幅多落在約1成到近2成之間。雖則如此,但絕對不要覺得老奉會升,若經濟仍在擴張或軟著陸,企業盈利沒有下修,減息屬於政策正常化或預防性微調,1年後的表現往往偏向上;若已步入衰退,盈利預期持續下調、就業與消費轉弱,其後12個月的回報則可能為零甚至為負。而最接近我們的2020年疫情期間的零息配合非常規量寬與龐大財政刺激,屬於非常時期非常手段,不宜當成一般減息模板。

減息背景年份一年後標指回報
正常化減息1984,1989,1995,2019+13.2%
經濟衰退1981,2001,2007-08-11.6%
恐慌性反彈1998,2020+17.4%

減息對股市的三層影響

那麼為何同樣是減息,股市會冰火2重天?第1是折現率下降帶來的估值重估,通常,科技等成長股會在政策轉向初段領先;第2層是借貸與融資傳導,貸款與發債成本下降,企業更願意投資、回購與併購,銀行風險偏好回升,股價就會有資金面加乘。第3層盈利則是最重要的1環。如果大量公司的營收仍向下、庫存周轉變慢、管理層指引保守,市場就會將減息解讀為基本面轉差的證據,估值上升被營收下跌抵消,股市走勢自然拉扯。只有當折現率的估值與盈利同向,升勢才能持久。

分段布局策略

操作層面,就不應該將減息當日當入場時刻,市場習慣炒預期,如果等宣布才追貨,往往就會撞上「好消息出貨」的回吐。較穩妥的做法是將入市資金拆成3至6個月的節奏:在預期升溫但仍有折讓時先布局部分;正式減息後的震盪期用回吐加碼;其後留1手等待數據驗證,1旦盈利預期上調比下調多、經濟面就業與消費保持韌性,再買入最後1注資金亦不遲。這種分段布局,既不會錯過估值重估的第1波,也能用波動攤低成本,把「方向對時間錯」的傷害降到最低。

板塊輪動節奏

板塊選擇同樣講求節奏。減息周期重啟初期,折現率的效應槓桿令科技與高成長資產較佔優,當補庫存啟動、資本開支回暖、製造與貿易數據改善,工業、原材料和部分可選消費的相對表現就會跟上。

金融板塊則沒有固定答案,名義利率下降壓縮淨息差不利銀行,但若信貸風險下降、承銷與交易回暖、資本市場活躍,非息收入可彌補壓力。

總結投資建議

總結而言,減息大致能提供「方向向上、幅度視實際經濟而定」。以長期數據統計,首次減息後12個月,美股歷史平均回報約在低雙位數到中雙位數之間,勝率接近7成;如果見軟著陸特徵增強,就可以用向上的劇本;若公司盈利與展望仍未配合,就要將期望調低,節奏放慢,讓現金與防守性資產替你爭取時間。

K HO|90後全職炒家,多個網上平台主持、嘉賓

更多減息相關報導

美國減息|高息時代終結 鎖定高息如何部署? (10Life)

金價再創新高突破3,645美元 美國減息預期推動升勢

當聯儲局在美股高位時減息 股市發生過什麼事?


更多最新最熱最有用財經金融地產資訊 請即登記成為Finance730會員

歡迎讀者投稿,稿件請投至finance730hk@gmail.com

▼追蹤Finance730 動向 官方網頁

▼緊貼最新市場走勢? Facebook

▼投資教室 專題研究? YouTube

▼消閒生活 時尚品味? Instagram

發佈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