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AI)飛速發展,友人認為AI將令人類知識「共產化」:在可見將來每個人都能擁有強力AI輔助,專業知識就似空氣一樣唾手可得,聽起來頗具烏托邦色彩,但在我看來,這種樂觀預測忽略了現實中的權力結構和經濟鴻溝,我所看見的未來是AI會強化高層的知識壟斷,讓富者愈富、貧者愈貧。
算力即權力 知識共享屬烏托邦幻想
對AI樂觀的朋友認為,每個人都能「裝載」AI工具於腦中或日常設備中,從而實現知識的全面共享,無論是複雜的科學理論、歷史事件還是專業技能,都能透過AI即時獲取,不再受教育背景或資源限制的束縛。
這聽似美好,卻忽略了AI技術的核心本質——它並非免費的公共品,而是建立在計算資源和經濟基礎上的工具,事態發展只會放大現有的階層差距,而不是抹平它們,只需要從一個簡單的事實出發:AI的效能高度依賴於算力。
如果你沒有錢,就無法負擔高階的計算資源,而那些擁有巨額財富的人或機構,能在短短一秒鐘內計算出你一生都無法觸及的知識深度。舉例來說,當前最先進的 AI 模型,如大型語言模型(LLM),需要龐大的伺服器集群和能源支持。普通人可能只能使用免費或低階版本,這些版本在處理複雜查詢時往往受限於速度、準確度和深度。相反,高層人士或企業能投資於專屬的超級計算系統,讓AI成為他們的「私人智囊」,從市場預測到戰略決策,一應俱全。這不是科幻,而是現實的延續:就像雲端計算服務一樣,免費用戶只能享用基本功能,而付費VIP才能解鎖無限潛力。
這種壟斷不僅限於個人層面,還延伸到社會結構。試想,未來的AI輔助工具若需高額訂閱費或專用硬體,窮人如何「裝載」到頭腦中?他們可能連基本接入都成問題,更別提一體化的知識共享。這與古代的知識控制如出一轍。
在封建時代,許多社會禁止平民識字,將知識集中在貴族和僧侶手中。識字權本身就是一種特權,因為它開啟了通往書籍和文獻的大門。書籍作為知識載體,被嚴格控制:平民沒有那本書,就永遠無法獲取其中的智慧。譬如,古中國的科舉制度雖看似開放,但實際上只有富裕家庭才能負擔起教育和書籍費用;歐洲中世紀的抄本聖經,更是貴族和教會的專屬品。這些歷史先例告訴我們,知識從來不是中性的——它總是被權力和資源所把持。
如今,AI正重演這一歷史。知識不再僅限於書籍,而是轉移到數字算法和數據庫中。但本質未變:沒有足夠的「算力資本」,你就無法觸及核心。
算力鴻溝|AI技術民主化的假象
想想看,當AI成為決策工具時,擁有超級電腦的人優勢之大,是無法超越的。我們可以比較「平民頂級」顯卡GeForce RTX 5090的算力與一部頂級超級電腦的性能,即使是組建多卡工作站(如4張卡),對個人消費者來說,已經是相當極限。
反觀,美國的ElCapitan(位於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是由數萬個AMD Instinct MI300A 加速器組成,總共有51,200個APU(將CPU和GPU整合在單一晶片上)。
如今,算力成為新「書籍」。你沒錢買RTX 5090?那你的AI工具僅限手機級別,算力可能不足1 TFLOPS。更糟的是,即使有RTX 5090,你也追不上頂級的超級電腦,他們的系統能夠「一秒算盡你一生所及」。
歷史上,印刷術的發明本該民主化知識,卻在初期被用來強化權貴的宣傳工具;同樣,AI的普及可能只是表面平等,內裡加劇分化。根據我的觀察,這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社會問題,而AI技術很可能會成為新形式的「識字權」。
【Finance730 專欄作家:Barry炒股成長日記】
更多人工智能相關報導
人工智能|Meta瘋狂銀彈攻勢挖角AI天才 4年人工23億港紙
6大AI模型真錢鬥短炒 ChatGPT輸甩褲 Deepseek屈居第2
更多最新最熱最有用財經金融地產資訊 請即登記成為Finance730會員
歡迎讀者投稿,稿件請投至finance730hk@gmail.com
▼追蹤Finance730 動向 官方網頁
▼緊貼最新市場走勢 Facebook
▼投資教室 專題研究 YouTube
▼消閒生活 時尚品味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