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通脹下,醫療保險加價漸漸成為常態。10Life統計,年初至今最少有9間保險公司、合共最少23款醫療保險加價,包括AIA友邦、安盛AXA、Bupa保柏、China Life中國人壽、Chubb安達人壽、Cigna信諾、FTLife富通、Manulife宏利、Sun Life永明金融產品,加價幅度高達26%,當中今年11月1日起富通有兩款自願醫保加價。消費者面對醫療保費上升,又有甚麼招數應對?
幅度視乎年齡、性別、計劃級別和自付費選項
上述醫療保險加價幅度視乎年齡、性別、計劃級別及自付費選項而定。是次加價產品當中,以國壽海外尊尚醫療保險計劃加價較為顯著,以受保區域為亞洲及香港、自付費為零為例,加價幅度最高達到26.4%;同一計劃的其他地區、年齡及自付費選項的加價幅度則相對溫和。
此外,中國人壽關愛一生醫療保險的加價幅度亦到達4%至25.4%;保柏靈活配自願醫保計劃加價幅度介乎0.3%至11%;信諾自願醫保系列-靈活計劃(優越)半私家病房加價幅度介乎6.5%至10.7%;信諾尊尚醫療保的加價幅度介乎5.7%至14.3%;安盛安心醫療計劃介乎7%至10%;安達「倍康保」住院及手術保障計劃加幅亦達到15.7%至15.8%;至於其他醫保的加價幅度則少於雙位數。 值得注意的是,按年初至今統計,醫療保險並非「有加冇減」,恒生環球優越自願醫保計劃和保泰自願醫保-標準計劃,分別減價3.4%及1%。
加價原因:醫療通脹、新醫療技術、索償多於預期
醫療保險加價最主要原因是醫療通脹,例如私家病房加價、手術費加價、藥物或醫療器械加價、人口老化而令私營醫療需求上升,或者外地病人增加引致私家醫療供求失衡而加價等。 此外,醫療技術進步,衍生更多治療方案及新藥物,惟前期醫藥研發涉及大量資金投入,亦會引致醫療成本上升,最終亦有機會轉嫁至消費者。而且,隨着醫療技術進步,一些致命疾病亦會變成慢性病,期間需要繼續治療及服藥,亦會增加整體醫療成本。 就算撇除醫療通脹及醫療技術進步,各大保險公司因應旗下保險產品的理賠情況——例如個別公司某一年成功索償個案遠超最初預期,最終會導致其醫療保險加幅高於同業。想了解更多過往加幅個案,不妨參考10Life過去的醫保加價幅度比較文章。
自願醫保3周年 首次有產品加價
值得注意的是,自願醫保自2019年4月推出至今度過3年,期間僅個別保險公司調升有關產品保費,年初至今累計有6份自願醫保產品加價,包括保柏靈活配自願醫保計劃6個級別(基本、升級基本、智選、升級智選、尊尚、升級尊尚)、保柏非凡自願醫保計劃2個級別(智選、尊尚)、信諾自願醫保系列-標準計劃(附加保障)、信諾自願醫保系列-靈活計劃(優越)半私家病房,以及宏利晉悅自願醫保靈活計劃,還有富通「摯康保」醫療保障計劃及「樂康保」醫療保障計劃,整體加價幅度介乎0.3%至11%。
審視加價後有否增加保障
有些保險公司加保費同時亦會提升保障。以保柏非凡自願醫保智選及尊尚計劃為例,前者未知已有疾病、入院前後的門診開支、復健等5項保障有所提升;後者則提升包括每年賠償上限(由30,000,000港元升至35,000,000港元)等8項保障。不過亦非每間保險公司均是如此,例如友邦至尊系列加保費同時,暫未見同時提升保障。
此外,亦有3款醫保在價格不變的情況下,仍然有增加保障,包括富衛尊衛您、AXA安盛智尊守慧醫療保障,以及Bowtie自願醫保 – 靈活計劃。以富衛尊衛您為例,既提高了每年保障限額及終身保障限額,前者由每保單年度8,000,000港元增加至10,000,000港元,後者則由45,000,000港元提升至60,000,000港元。
投保時應考慮未來負擔能力
最後,醫療保險加保費十分常見,消費者投保醫療保險時,不應只考慮投保時的保費,因為即使今日負擔得起,亦要考慮將來的負擔能力。要應對醫療保險保費增加,其實有一個方法解決,包括購買有自付費(又稱墊底費,deductible)醫療保險。所謂自付費,即是投保人向保險公司索償時自己需要支付的費用,而餘下的醫療費用則由保險公司根據保障額上限承擔,等於雙方共同承擔醫療費用。
通常一些人本身有公司醫保為住院開支進行保障,只要買入有自付費選項的醫療保險,保費開支便可以相應降低,同時間保障額未有減少。有關例子可以參閱自願醫保的保險解碼器,對比無自付費及有自付費之分別。 現時坊間亦流行所謂「醫療融資方案」(Medical Financing)解決醫療保費上漲事宜,但這個方案要實踐,實際上有不少難關要解決。此外,我們亦發現若果能夠靈活配搭自願醫保,原來亦有減醫療保費的功效。
註:
- 以上保費資料更新至 2022年11月1日,並未包括保險業監管局收取的保費徵費。
- 本文最後更新日期:2022年11月1日。
更多最新最熱最有用財經金融地產資訊 請即登記成為Finance730會員
歡迎讀者投稿,稿件請投至finance730hk@gmail.com
▼追蹤Finance730 動向 官方網頁
▼緊貼最新市場走勢 Facebook
▼消閒生活 時尚品味 Instagram
▼投資教室 專題研究 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