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讀者朱小姐問:

一個完善的理財策劃是需要目標,方法及時間去堆砌。理論上累積時間越長,代表準備功夫越充足,目標都相對容易達成。但知易行難,一談長綫往往感到責任千斤重,始終未來有太多不確定性 ,很多人會因為這種心理壓力敬而遠之,令財務策劃事半功倍。究竟有何方法?

理財顧問答:

筆者可畏感同身受,剛剛大學畢業後就加入金融理財行業,想當年考取相關牌照時要經常學習長線儲蓄或長線投資的課題。對於當時乳臭未乾的我來說真的沒有 任何共鳴。連收入都未有,如何想像豐盛的退休生活?這不是癡人說夢話嗎?工作幾年後開始有組織家庭及置業的想法,亦開始對「時間值」著緊,希望用最短時間達成所有目標,但殘酷現實告知沒有足夠 「長」的累積期根本無法順利完成,才醒覺到自己無形中患上「理財近視症候群」, 想法過於急功近利,短視得很。經過多次自省,思考及與家人討論後, 終於在目標及時間線上取一個平衡 ,找到專屬於自己的長線理財方法,由零到一逐步完成目標。

長線投資是主觀概念

到底要多「長」才算是長綫呢?10年?20年?30年?還是終生呢?筆者認為沒有一個客觀標準。有些人認為一年已經很長,但筆者現階段認為十年才算長,而且隨著年齡變化,對時間值的偏好亦會改變。

既然沒有一個客觀標準,不如以目標及財力去衡量時間長短,例如目標小財力大,短時間內便可完成;相反目標大財力小便需要很長時間,透過財務計算機運算可以為你找出答案。無論如何,目標及財力都可以中途改大改小,但時間是永遠不會停留的,讀者們都是努力把握自己的光陰,把時間值效用最大化。

儲蓄及投資易被混淆

從傳統的宏觀經濟學角度,儲蓄及投資會被硬分為兩個獨立部分,不會混為一談,前者予人感覺穩陣,後者則感覺大上大落。但在實務上,很多人往往將兩者結合在一起成為大數計入資產。與其要像會計帳目般刻意分類資產項目,筆者認為不如以風險池概念取而代之,應急錢一律放入低風險池,只放現金不買股票,而閒錢便可根據風險承擔程度按序放入高風險池,以股票、債券、物業等獲取潛在回報,時在市時間越長,時間溢價 (Term Premium) 越豐厚。而各風險池之間的比例要按時調整,切勿將所有財富放在同一風險池內,藉此培養屬於自己的長綫風控機制,才是真正的人生勝利組。

作者:中原金融集團高級營業董事 劉啟明|特許金融分析師(CFA®)|認可財務策劃師(CFP®)


更多最新最熱最有用財經金融地產資訊 請即登記成為Finance730會員

歡迎讀者投稿,稿件請投至finance730hk@gmail.com

▼追蹤Finance730 動向 官方網頁

▼緊貼最新市場走勢? Facebook

▼投資教室 專題研究? YouTube

▼消閒生活 時尚品味? Instagram

發佈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