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又外訪啦,今次是先出訪法國,之後又會轉飛美國,亦是繼財庫局長許正宇後,第二名問責班子成員訪美。

正出訪法國的陳茂波,昨日發表網誌提到,稱與當地政商界領袖會面時,強調香港的獨特優勢,包括普通法制度、簡單低稅制及高效的商業運作。他亦有播片介紹香港的盛事活動,又引述有與會者指,港府外訪可讓外界獲得關於香港更全面的資訊,直接了解香港在新階段的新發展外,也更好澄清一些誤傳、釋除誤解。

自從去年復常後,官員外訪往往有句「口頭禪」,就是「要澄清一些西方媒體的誤解」,特別是在23條立法後,這個說法幾乎是外訪都會提到,由特首到政務司司長及律政司司長,都有類似說法,當然講得最多就要數外訪次數「勝人一籌」的陳茂波。

翻查資料,立法會文件顯示,截至今年2月,陳茂波已外訪10次,總開支近374萬元,外訪地點包括內地、歐美及非洲摩洛哥。至於政務司長陳國基雖然亦有9次外訪,但總開支僅59萬元,是陳茂波七分之一,當然好大原因是陳國基正被美國制裁,所以主要出訪地點均為內地,自然慳家得多。

而陳茂波亦在三月出訪了杭州和蘇州,今個月又出訪法國及美國,主要是出席由粵、港、澳三地政府聯合主辦的經貿合作交流會,而今次陳茂波率團前往美國,成員包括兩名局長,以及多名部門官員,是近年特區政府最龐大的訪美團,「主打」是中美舉行的地方性外交活動,香港與廣東、澳門「三合一」以大灣區名義前往,相關活動料由外交部主導安排。

值得注意是,以往特區政府官員出訪,多是以香港為主體的活動,今次則作為「大灣區」一員外訪,原因是今次作為「重頭戲」的訪美行程,應由是外交部主導的活動。其中在三藩巿舉行的「中美地方氣候行動高級別活動」及「中美灣區對話」,均是外交層次高級別的會面,香港財金官員可以隨團參與,應是受到外交部的特別「關照」。

明報早前亦有報道指出,自從香港實施《國安法》後,美國政府一直針對香港,香港與美國的官方交往亦處於「半癱瘓」情况,今次陳茂波率團訪美,是近年陣容最大的一次。報道引述全國港澳研究會顧問劉兆佳表示,中央政府非常重視香港的國際地位,相信會努力製造機會為香港擴濶國際空間,提升香港的國際形象,而且以中國成員名義參與,亦可減少被攻擊機率。

但官員外訪「說好香港故事」,真的有實際作用嗎?遠的不說,單單是作為昔日「中國大好友」、前大摩亞太區主席羅奇早前發表「香港玩完」論,證明作為外國有影響的財經領袖,對香港近年「只重國安、經濟為次」的做法並不認同。

還有,這邊廂陳茂波外訪法美希望「說好香港故事」,但同時在剛過去的周末,七國集團(G7)財長在意大利結束一連2日會議。會議原定是討論對俄羅斯制裁,包括利用凍結俄羅斯資產衍生的收益援助烏克蘭,但會議最終焦點卻轉移至中國貿易,包括發表13頁聲明,對中國的貿易政策表達憂慮,特別提及中國產能過剩的問題,關注中方全面利用非市場政策和做法,損害其他國家的工人、產業和經濟韌性,G7將繼續監察相關潛在負面影響,並考慮採取措施。

除了外訪,復常後的香港經常舉辦一些財經論壇,包括已分別舉行了兩次的金融峰會及針對家族辦公室的「裕澤香江」論壇,對外說法都是證明香港仍是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在剛過去的周末,文體局局長楊潤雄還說香港舉辦財經活動,本身就能吸引世界知名財經專家過來,有地位的象徵,並指這些活動都在世界其他地方有報道、更加將香港的地位在世界上宣傳。

不過翻查去年金融峰會的紀錄,儘管來自投行、資產管理公司和其他投資公司的行政總裁和董事長就有90多位,但《華爾街日報》發表的專題文章,標題是:《華爾街投行高管齊聚香港峰會,對中國話題三緘其口》,文章詳細紀錄出席論壇的大行高層發言內容,發現在此次香港投資峰會上的大多數討論,都對中美關係、中國經濟放緩、以至香港股市下跌這些敏感問題均避而不談。顯然這些花費巨額公帑邀請財經巨頭來港的所謂高峰會,只不過是比機會這些CEO 與中國及世界各地的夥伴傾生意。

俗語說「面是人地比」,香港官員外訪接見世界各地的官員及CEO,當然大家表面都會客客氣氣,難道會同你討論「金融中心遺址」嘛?但復常以來香港經濟狀況你知我知,恒指儘管由低位反彈仍難突破兩萬點大關;而作為外資地區總部數目更跌至十年新低,遠遠跑輸對手新加坡。認為到外國走走就可以說服外資重新投資香港,要麼是「天真」,還是「無知」?

作者:顏寶剛|前有線新聞助理總監兼有線財經台台長(授權轉載|原文鏈結

更多陳茂波相關報導

曾俊華憂債冚債令庫房乾塘 陳茂波反斥上任坐視樓價飆升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推動內地企業赴港上市合作

明日大嶼|陳茂波:交椅洲人工島填海或推遲

陳茂波:香港經濟形勢向好 續推盛事活動

陳茂波:建構香港成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


更多最新最熱最有用財經金融地產資訊 請即登記成為Finance730會員

歡迎讀者投稿,稿件請投至finance730hk@gmail.com

▼追蹤Finance730 動向 官方網頁

▼緊貼最新市場走勢? Facebook

▼投資教室 專題研究? YouTube

▼消閒生活 時尚品味? Instagram

發佈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