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1971年以來,美國市場出現所謂的「股債匯三殺」的極端市況在過去超過50年僅出現過六次,2025年4月則成為第七次。特朗普一上場就出現這種極端情況固然值得警惕,但是如果我們深入分析市場結構與歷史走勢,亦能從中尋找入市機會。
從價值投資角度來看,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當美國市場出現股債匯三殺,往往反映了市場對美國整體經濟政策、通脹與增長前景的深度擔憂,尤其是當市場認為聯儲局可能受限於通脹壓力無法減息,卻又同時面臨增長放緩甚至衰退風險時。這正是一種典型的「滯脹」預期,在此背景下,資產價格往往會出現全面調整。然而,回顧過去幾次股債匯三殺後的市場走勢,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共同特徵:經過短期震盪後,部分資產會因價值低估與政策轉向而迎來顯著反彈。
歷史回顧:過往「股債匯三殺」後的市場表現
舉例在1973年爆發石油危機後,美股在短期重挫中歷經了近兩年的橫盤整理,然而當能源與金融政策逐步明朗,消費與製造業類股開始出現明顯估值修復;1980年沃克爾高利率時代雖引發市場動盪,但進入1982年後,穩健的藥股、電訊與公共事業類股卻迎來大幅反彈。2001年網路泡沫破裂導致整體科技估值下修,但那些具備穩定商業模式的藍籌股如寶潔、沃爾瑪則在幾季內收復跌幅。這些案例都說明了即便在全面風險溢價擴大的時期,價值型資產仍有機會跑贏大盤。
那麼在2025年4月這一輪三殺環境下,我們可以如何部署?首先,投資人需警惕那些高負債、高估值與營收高度依賴單一市場或補貼政策的企業,尤其是目前預估市盈率與市盈率差別巨大的科技股,這類公司在流動性收縮與成本壓力下將首當其衝。相反地,具備以下特徵的公司則更值得關注:(一)穩定的自由現金流與分紅政策;(二)產品需求不隨景氣劇烈波動,如必需消費、公用事業、能源輸配等;(三)資產負債表健康,具備抗利率風險能力;(四)估值合理,PE/PB處於歷史中位數以下或低於產業平均。
此外,美元匯率下行也意味著歐洲、亞洲等非美市場可能吸引更多資金配置。例如港股在基本面相對穩健、通脹壓力受控的情況下,加上上獲得中國國家隊不時入市支持,有望在美元走弱的環境中成為資金避風港。港股、中資科技股與高息地產股近期估值明顯處於歷史低位,且開始逐步釋放改善信號,亦值得中線關注。
在此情境下,長線投資者可採取以下三項建議:第一,逐步加碼防禦性產業,如水電煤、電訊、醫療服務;第二,利用短期市場恐慌分批吸納必須消費品與金融領域的龍頭股;第三,關注利率見頂與通脹回落後帶來的政策轉折信號,一旦聯準會轉向溫和或釋出降息預期,市場可能出現V型反轉,屆時才入場炒賣科技股等營收不穩定的個股將更有機會獲得可觀回報。
總結而言,雖然2025年4月的「股債匯三殺」顯示市場風險偏好低迷,但從歷史經驗與基本面角度來看,這也可能正是價值型資產逐步浮現投資機會的起點。正如巴菲特所言:「別人恐懼時我貪婪」,在混沌之中尋找價值,仍是理性投資人長期勝出的關鍵。
K HO|90後全職炒家,多個網上平台主持、嘉賓
更多滯脹相關報導
更多最新最熱最有用財經金融地產資訊 請即登記成為Finance730會員
歡迎讀者投稿,稿件請投至finance730hk@gmail.com
▼追蹤Finance730 動向 官方網頁
▼緊貼最新市場走勢 Facebook
▼投資教室 專題研究 YouTube
▼消閒生活 時尚品味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