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近年政府賣地都是以投標方式進行。如果地價標金未達到政府就用地所定的底價,政府會不接納所有標書,相關賣地就會「流標」。2023年就發生3宗政府賣地流標,包括赤柱環角道、荃灣油柑頭及東涌第106B區3幅住宅用地。

而於今年1月政府公布新一季賣地計劃,當中只得1幅元朗工業用地。發展局局長甯漢豪表示,本年度的住宅單位供應總額接近年度目標,加上近月市場投地氣氛相對淡靜,因此今季不會推售住宅用地。另考慮到現時商業樓面的空置率仍然較高,政府亦不於今季推出商業用地。政府主要賣地變相暫停。

其實除了投標外,政府賣地過往亦有以公開拍賣方式進行。近日就有市場人士提出政府應檢討現行賣地方式,包括重推公開土地拍賣,甚至恢復勾地制度。筆者嘗試重溫不同賣地方式的歷史。問題根源又在哪裡?

從拍賣到勾地

香港自開埠以來,政府土地都有以公開拍賣方式出售。於拍賣中,不同發展商/競投者公開地出價。地政總署及公眾可以清楚觀察市場實際反應,拍賣官亦可作即時反應。但即使政府有定出拍賣底價,如競投者出價最終未達到政府內部的市場價值底價,同樣會出現「流拍」情況。

於1997/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時,政府推出一系列紓困措施,包括暫停拍賣或公開招標出售政府土地。於1999年4月,政府公布復賣地並引入新的「供申請售賣土地表」制度 (即「勾地」)。勾地表列出可供出售的土地,如發展商對表中土地感興趣,可向政府申請出售有關用地,同時提出願意付出的「最低價格」。如政府認為那「最低價格」合理,便會公開拍賣或招標方式出售有關用地。
 
在2002年,政府停止定期拍賣土地和暫停勾地表制度。於2004年1月起政府全面採用「勾地」機制賣地,及後「勾地」制度亦作出了調整優化。
 
超過9年時間,時任行政長官梁振英於2013年宣佈2013-2014年度起取消勾地制度。網上資料指出,勾地制度於1999年至2013年間,共有58幅土地被勾出,當中包括49幅住宅用地。但卻有指勾地制度是令香港土地供應大幅感少的原因,及後造成樓價和租金大升的情況,引申各種社會問題。

投標的問題 拍賣的好處

現時香港同樣面對樓市下行壓力,住宅一手市場反應淡靜,高息同時加重資金成本。投標方式雖然仍然公開進行,但比拍賣方式較不透明。

土地投標時發展商難於估算政府底價,亦不能了解其他競爭者的出價。結果於經濟不好時,可能會出現發展商試底價的情況。過往亦有發展商擔心中標價遠高於其他發展商出價的情況(當中標後,政府將公開其他投標金額),從而更加審慎出價。更甚者,發展商投標一刻,並不能知道有多少競投者有興趣,可能出現一支標的情況。

公開拍賣反而是較透明。首先,拍賣時政府會定出拍賣底價。雖然有關拍賣底價並不等於政府最終市場價值底價,但發展商可以有一定參考了解底價水平。而不同發展商即時一起競投,情況是即時互動。競投者會知道多少人有興趣參與,亦不會出現「過高」拍賣金額的情況。

勾地制度不宜再行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

勾地制度本身看似是拍賣與招標之間的一個選擇,由發展商「測試」政府底價,再作公開拍賣出售。但現時社會環境不同了,從新發展區的發展情況睇,政府更希望主導土地供應。勾地制度其中一個被批評的原因,正是土地供應變相長時期由大型發展商所主導。過往因限量供應土地而出現的困局,相信政府不希望再遇上。

流標/流拍的重點原因,除本身經濟因素外,在於政府與發展商對土地價格(底價)的不同看法。同樣情況出現於補地價項目,正如古洞北及粉嶺北發展區6幅換地項目,因政府與發展商未能就補地價金額達成共識而遭收回。

因此,政府除了檢討賣地方式外,更重要時檢討現行估價方式是否緊貼市場實際情況。

鄺偉賢高力國際估價及諮詢服務 亞洲區 高級董事

地盡其用|標準金額補地價新時代(鄺偉賢)

地盡其用|施政報告新措施 加快中長期物業發展(鄺偉賢)

地盡其用|新盤佣金高低如何影響發展商傾補地價(鄺偉賢)


更多最新最熱最有用財經金融地產資訊 請即登記成為Finance730會員

歡迎讀者投稿,稿件請投至finance730hk@gmail.com

▼追蹤Finance730 動向 官方網頁

▼緊貼最新市場走勢? Facebook

▼投資教室 專題研究? YouTube

▼消閒生活 時尚品味? Instagram

發佈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