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內河南多間村鎮銀行涉嫌非法騙取客戶400億元存款,約40萬位受害者儲蓄一度「清零」,經歷連串上訪、維權後,由官方墊付5萬元,風波才暫告一段落;至於一度被吹捧成「穩陣收息」的加密貨幣貸款平台Celsiu宣告破產後,客戶存款同樣「凍過水」。類似的擠提事件,過去也為香港存戶帶來連串「血的教訓」,最終促成現時相對完善的存款保障制度。
1965: 恒生銀行大堂擺滿銀紙都無助挽回信心
上世紀60年代,本港樓市泡沫爆炸,借貸人無法還款,牽連過度放貸的小型銀行陷入危機。首當其衝是明德銀號停業,引發社會恐慌,市民對華資銀行信心盡失,多間華資銀行隨即出現擠提,港英政府曾一度限制市民提款,每戶每日只限「出金」100元現鈔。
當時規模最大的華資銀行恒生(011)亦無法倖免,提款人龍甚至從中環總行延伸至皇后像廣場,4.8億的總存款額,在一天內則被提走近8,000萬港元,佔總存款額六分一。
面臨倒閉困境的恒生銀行,曾經試將一疊疊的鈔票擺放在銀行大堂每一個角落,期望令存戶產生信心,但情況未有得到改善,最終經多輪談判後,滙豐銀行以5,100萬港元收購恒生51%股權,擠提潮終告平息,事件同時奠定滙豐在香港銀行界的龍頭地位。
1983:香港前途危機令恒隆銀行擠提
80年代初,中英就香港前途進行多次談判,談判亦觸動港人情緒,再次引發市民信心危機,當時港元大幅貶值,由1981年的5.13港元兌1美元,貶至1983年的9.60港元兌1美元。市民擔心港元繼續貶值,相繼前往銀行提款,當時恒隆銀行因資金短缺及周轉不靈而出現擠提。
當時港英政府為免觸發金融危機,決定向陷入財困的恒隆出手,並於立法局三讀通過「一九八三恒隆銀行(接收)條例草案」,政府動用外匯基金接管恒隆並承擔一切債務,擠提事件終告平息。其後1989年恒隆被當時的道亨銀行收購,後者最終併入星展銀行。
1985:外匯基金接管「造假數」的海外信託銀行 客戶取回全數存款
1985年,在香港及全球擁有51間分行的海外信託銀行,因虛假借貸導致虧損而停業,由於海外信託銀行當時為香港第四大本地銀行之一,港英政府為穩定銀行體系及市民信心,再次於立法局召開特別會議。
據當年報道,立法局召開特別會議一連三讀通過《海外信託銀行(接收)條例》,宣布動用20億元外匯基金接管,銀行在數日後恢復正常營業。
1991:政府拒出手 國商客戶只能取回25%存款 憤而走上街頭抗議
直至90年代初,香港社會才開始有存款保障制度的討論。1991年,以英國為總部的國際商業信貸銀行(國商)被香港銀行業監理處(香港金融管理局前身),發現國商出現有問題貸款,勒令國商銀行馬上停業,引起市民恐慌取款而現擠提潮。
其他銀行也一度出現擠提,港英政府則表示拒絕動用外匯基金挽救銀行。當時國商僅讓存戶取回25%的存款,存戶大為不滿,在7月17日清盤日坐在長江集團中心的馬路上抗議,最終國商被中信銀行(國際)前身的香港華人銀行收購,存戶「維權」後最終最回100%存款。
1995:修訂《公司條例》 銀行清盤時 存戶可取回10萬優先補償
1993年,港英政府將外匯基金管理局及銀行業監理處合併,成立金管局,進一步穩定及監管銀行金融體制,其後港英政府在翌年開始就存款保障制度提出公眾諮詢,不過基於成本、公平及道德風險等憂慮,設立存款保障計劃的建議遭到否決,而政府則在1995年修訂《公司條例》,讓存款人於持牌銀行清盤時可獲最高達十萬港元的優先補償。
2006:正式推行存款保障計劃 上限10萬
到1997年主權移交,港基國際銀行因亞洲金融風暴而出現擠提,在香港政府、金管局、匯豐、渣打及中銀表態支持下,事件一日後平息,令社會再次關注銀行客戶的存款保障。
經多輪研究、諮詢、立法後,本港於2004年5月正式通過相關法例、2006年正式推行存款保障計劃,承諾若存保計劃的成員銀行倒閉,向市民提供10萬元的存款保障。
存款保障實施兩年僅後,2008年東亞銀行(023)因短訊流傳銀行受美國雷曼兄弟投資銀行倒閉牽連而出現財政問題,銀行出現擠提。在恐慌心理影響下,提取現金的存戶擠滿了全港88間東亞分行,星期三就開始排隊提款的人龍直至星期四凌晨仍未散去。
東亞及金管局立即召開記者會澄清,指有關消息蓄意擾亂香港金融體系秩序,呼籲市民保持冷靜,銀行亦已報警處理,最終網上散播謠言者被捕,人龍散去,事件告一段落。
2011年:銀行存款保障額增至50萬
經諮詢及修訂條例後,2011年本港存款保障金額由10萬元增加至50萬元。
更多最新最熱最有用財經金融地產資訊 請即登記成為Finance730會員
歡迎讀者投稿,稿件請投至finance730hk@gmail.com
▼追蹤Finance730 動向 官方網頁
▼緊貼最新市場走勢 Facebook
▼消閒生活 時尚品味 Instagram
▼投資教室 專題研究 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