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影分身|外賣App「虛擬餐廳」泛濫  1個餐牌變出14間餐廳

每次打開外賣App,總發現附近多了一兩間「新開餐廳」?美食當前,食指大動,姑且支持一下小店——30分鐘後,你的意粉送到門前,卻發覺包裝與某披薩連鎖店如出一轍,不禁懷疑車手是否送錯單。然而,這不是惡作劇,而是外賣平台與餐廳互惠互利的合作。

疫情三年,無論上學、工作,甚至吃飯,我們都更依賴網絡。包括UberEats、Deliveroo等外賣平台乘勢而起,進而推出「虛擬餐廳」概念,邀請實體餐廳在平台上發展副線品牌,例如平日的漢堡快餐店,可在網上另設港式小食店的「分身」;某程間連鎖披薩店,也可轉名在外賣App經營意式家庭餐館。奇怪現象由此誕生:當搜索一個餐廳地址時,數間、甚至十數間不同名稱、同一菜系的店舖竟隨之浮現。

美國實例:餐廳一開十四 改名洗版爭曝光

美國Uber Eats早前發現,平台上有餐廳藉「虛擬餐廳」之名,創建14個分身,共享同一個地址及餐牌,卻洗版式用不同名字營運。這個漏洞令該餐廳佔盡同菜系及同區餐廳的版面,逼使平台修訂政策。結果,UberEats出台最新政策,要求虛擬餐廳所提供的食物必須與原店舖有6成不同,亦要獲評4.3星級以上,同時保持低於5%的訂單取消率及準確率,希望打擊泛濫的分身。

最後,約5,000間餐廳因違反類似政策被移除,據報美加版Uber Eats上8%的餐廳都是「虛擬餐廳」,共約4萬間。

Uber Eats解釋,原本「虛擬餐廳」是疫情下堂食禁令的衍生品。由於疫情對飲食業打擊尤其嚴重,外賣平台希望讓餐廳充分利用已有設備及人手,開拓副線並試驗新的菜系。然而,虛擬餐廳卻成為了店舖「洗版」、免費搏宣傳的技倆,犧牲了顧客的使用體驗。部分餐廳非但沒有開拓新的菜系,反而只是將原有食品「倒模複製」,令平台上充斥著大量分身。

香港情況:有連鎖店獲邀開虛擬餐廳 工廈容大量幽靈餐廳

說回香港,虛擬餐廳仍未屬主流,但有大型連鎖店早於2018年已開設「線上分身」,改頭換面在外賣App開設副線。例如披薩連鎖店Pizza Express以「虛擬餐廳」The Pasta Project之名,在Deliveroo為顧客提供類近食品。據Deliveroo官方解釋,虛擬餐廳通常會售賣外賣限定的菜式,優勢是可借助大數據分析,洞察潛力龐大的地區和菜式,從而促進銷量。

以The Pasta Project為例,該線上品牌借用Deliveroo旗下的中央廚房「戶戶小廚」一年,獲得過萬名新顧客,外賣銷售總額錄得兩位數增長,之後還開設多一個虛擬品牌,但未有透露名字。

至於外賣App上偶會見到的「新開小店」,其實更多屬於「幽靈餐廳」,即沒有實體店舖,專營外賣的食品製造商。這些「幽靈餐廳」通常在工廈或商廈設有食品製造工場,需要申請製造牌照,惟可免去飲食業牌照,開業門檻較低。有本地公司更專營「幽靈餐廳」招租業務,在全港數區工廈或商廈設立大廚房,分租予飲食業東主,協助他們在外賣平台上架。每個小廚房面積為100至200多呎,租金約2萬至3萬6千港元。

「幽靈餐廳」(Ghost Kitchen)FAQ

什麼是「幽靈餐廳」(Ghost Kitchen)?

「幽靈餐廳」(Ghost Kitchen)亦稱「虛擬餐廳」,指的是一種線上訂餐、外送為主的餐飲業模式,沒有實體館面供客人堂食,廚師在細小的廚房裡製作食物,然後通過外賣平台進行派送,在疫情期大行其道。

幽靈餐廳的成本相對較低,經營者無需在實體店面和內部裝修上投入大量資金,並且具有高度靈活性。在疫情期間,一些餐飲集團甚至將實體店轉換成多個不同概念的幽靈廚房。
什麼是「幽靈餐廳」(Ghost Kitchen)

「幽靈餐廳」/「虛擬餐廳」衍生什麼問題?

「幽靈餐廳」/「虛擬餐廳」被部份食店當成免費搏宣傳的技倆,創建大量同一菜系、不同名稱的餐廳後,將原有食品不「倒模複製」到外賣平台,以達到洗版的目的。
「幽靈餐廳 「虛擬餐廳」衍生什麼問題


更多最新最熱最有用財經金融地產資訊 請即登記成為Finance730會員

歡迎讀者投稿,稿件請投至finance730hk@gmail.com

▼追蹤Finance730 動向 官方網頁

▼緊貼最新市場走勢? Facebook

▼投資教室 專題研究? YouTube

▼消閒生活 時尚品味? Instagram

發佈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