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常委姚志勝日前在報章撰文,指香港提振經濟的首要工作,是穩定樓市。他指中央期望本港發展新興產業、創造新動能,這需要地產業的支持,因為本港大型發展項目,多是直接或間接依靠地產業累積的財力支撐。
他並提出4點建議:一是優化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下調住宅物業成交價5,000萬元的門檻,並提高房地產投資計入總投資1,000萬元的上限;二是為高才通計劃等外來人才,提供較寬鬆按揭支援;三是參考新加坡做法,容許以強積金作置業之用,幫助有意買樓的市民趁當前樓市調整機會「上車」;四是由政府出資,以相對較低價格購買發展商急於套現的整棟住宅。
信心問題成為香港樓市主要挑戰
老樓覺得去年減息和出招都無助樓市,不是招數問題,而是信心問題,假如資金對樓市有信心,難有出手的包袱,現時現缺方向,一講北部都會區,二講提振經濟,根本是很長遠的計劃,並不可能在一年內見成效,有心會說,從來香港靠股市起飛,隨着樓市興旺,這是傳統的觀念,在大時代出現,香港單以舊有產業會消耗時間,未讓市場看見未來,所以在未來兩至三年,執行中港融合提案,加促落實執行效果,才見到有實質作用。
同意擴大新資本入境計劃和按揭支援計劃,相信財政預算案內會有明確措施,來加強中港經貿往來和來港投資的誘因,來促進人才、錢財的融入,好讓加快資金投資和流動性,而兩地金融機構相信亦好支持兩地融合、互通的合法交流,以致到三贏之局。
去年十月施政報告,行政長官李家超宣布優化「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投資範圍擴展至住宅物業,容許投資住宅物業,該物業成交價須為5,000萬元或以上,投資於房地產獲計算入投資總額上限為1,000萬元。 料降低門檻可為樓市帶來更多潛在買家,來港投資住宅物業,按現時市場需求,在1,500萬或以上的轉流慢,老樓大膽估計,1,500萬至2,000萬作為最低門檻不無機會,始終若爭本地用家上車市場較為敏感,此舉一來可加快中上物業交投流動性,而且對中下價物業亦有支持作用,令這類大眾化物業淪落入跌價區域,可能甚至有反彈的機會率。
獨立樓評人 劉兆昌
更多投資移民相關報導
香港投資移民|Global X ETF產品獲新資本投資者入計劃認可
更多最新最熱最有用財經金融地產資訊 請即登記成為Finance730會員
歡迎讀者投稿,稿件請投至finance730hk@gmail.com
▼追蹤Finance730 動向 官方網頁
▼緊貼最新市場走勢 Facebook
▼投資教室 專題研究 YouTube
▼消閒生活 時尚品味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