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在下半年推出繁體中文版後也在中文閱讀圈引起了一些討論度。作者Bill Perkins本身是一位對沖基金經理,而這本書如同它的書名一樣,核心理念在提倡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盡力將賺來的財富,在離世前剛好花光。作者相信這才是人生最好的活法,而書中詳細闡述了許多如何活著也要過得好的花錢原則。

這本書吸引我的原因在於,把所有的錢花光這個概念,作為被儲蓄概念強烈教育的亞洲小孩來說很新穎。下面是看完這本書後,總結的作者認為我們應該要在離開這個世界錢花光所有錢和財產的2個原因。

累積財富是為了獲得體驗並豐富人生

貫徹這本書的邏輯是,財富和金錢都只是手段-用來獲得體驗,累積豐富經歷的工具。作者認為決定我們生命品質的,是我們這一生累積的經歷和體驗,而不是賺了多少錢。《別把你的錢留到死》裡的金錢思考是以終為始去思考我們想要過什麼樣的人生,再回推我們如何透過金錢去達到這些目標。

我很喜歡書中的一個概念叫回憶股息(memory dividend),每當我們累積了體驗,這些經歷不會只停留在當下,而是會變成我們的回憶。往後每當我們想起了這個回憶,往往也會再經歷一次那時候體驗的感受和情緒,每一次的回想都是在為這個體驗投入分紅/股息。

最直接的舉例是大家都很喜歡的旅行,我們會拍很多照片想要留下美好的回憶。即使旅程結束了,只要回去翻翻拍過的照片,就很像再重新回味當時旅行的幸福感。作者認為,就是這些體驗和伴隨的回憶股息,決定了我們度過生活的品質,並在我們走完這一趟生命後能否感到圓滿的關鍵。

而就如同投資一樣,對體驗的累積也是越早越好,越有利於累積回憶股息。「你需要有錢才能在退休後養活自己,但是退休後你最仰賴的將會是你的回憶──所以一定要在這方面有充分的投資。」

幸福感取決於金錢、自由時間和健康的平衡

第二個應該要盡力把錢花光的原因在於,我們對生活的幸福感取決於金錢、自由時間和健康的平衡。這三者的多寡會隨著時間和年紀而有變化,例如年輕時有健康和時間但沒有錢,到了中年有一定的財富、身體也算健康,但可能會因為組織了家庭而少了自由時間。

這也能解釋為什麼一味追求金錢的滿足感不長久,也意義不大。例如把時間都拿來工作賺錢,就會少了時間陪伴家人,或是忽略掉了健康,但要想獲得體驗,卻是三個條件都必須兼得。

然而這本書畢竟還是美國作者的著作,所以書裡有提供很多具體如何衡量自己需要多少存款等計算不一定符合在香港生活的讀者,可以參考大方向的觀念並在自己的生活中做動態調整。

財富傳承給下一代的最好時間

在華人的社會觀念裡會講求要把福澤留給下一代,其實這個概念作者在書中也有提到。不過很有趣的是作者認為財富傳給下一代的時間並不是等到我們離開世界之後,而是要趁還在世時就先規劃、預留的財產,不論是給予小孩,或是捐贈給慈善機構。

原因是如果是離世才繼承,這筆遺產不一定能發揮它最大的效用,因為通常我們繼承長輩的財富也可能會是 50 歲以後,這時候我們能運用金錢累積的體驗不一定能和例如年輕 30~40 歲相比。

書中有一個很生動的舉例是一位單親媽媽。她年輕時離婚,必須靠自己撫養2個年幼孩子,到她壯年時侯繼承了過世家人的一筆豐厚遺產,然而到了那年紀,孩子都已經長大,不需要她照料,但如果她在年輕時侯獲得遺產,一定會對她的經濟狀況有更大幫助。

因此在規劃財富傳承時能夠多一種思考的角度是,考慮到這份遺產什麼時候能夠發揮它最大效益。例如下一代的高等教育或是生活中需要的大筆開銷(結婚、置產),或許會是更適合的時機點。

小結:決定生命品質的是花錢的品質而非賺錢的多寡

如果你也是有勤奮存錢的人,我覺得閱讀這本書並不會讓你有馬上要去花大錢消費的衝動,反而能開始思考更多自己會想把錢花在生活中的什麼部分,而這也會變相讓你更有存錢的動力,並讓賺錢多了一層意義。我們可以不再只是求生存、每個月固定領薪水的打工人,而是有能力讓自己的生命活成更豐富面貌的獨立個體。

推薦《別把你的錢留到死》給想要在花錢豐富生活和存錢管控風險之間取得更好平衡的讀者。

【Finance730 專欄作家:Ruby @ruby.lifeco

闖蕩香港8+年的臺灣人,用閱讀學習和體驗這個世界,再用寫作思考並了解自己。分享書摘包含商業趨勢、投資理財、職涯發展

Ruby書摘|《不當行為》行為經濟學之父的人類觀察

《華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談判課》-工作生活都有用的技能

德國股神《一個投機者的告白》-從技術到心態的學習之旅



更多最新最熱最有用財經金融地產資訊 請即登記成為Finance730會員

歡迎讀者投稿,稿件請投至finance730hk@gmail.com

▼追蹤Finance730 動向 官方網頁

▼緊貼最新市場走勢? Facebook

▼投資教室 專題研究? YouTube

▼消閒生活 時尚品味? Instagram

發佈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