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23條立法之際,人民幣又突然急跌,可以想像是本地消費市道是「屋漏偏逢連夜雨」,由於剛剛是上市公司業績期,我翻查了幾個大集團旗下零售業務,均顯示在去年全港復常的一年,大部分零售集團業績均未見改善,部分甚至較疫情期間惡化甚至虧損,當中除了匯率因素,本地零售經營成本包括租金及人工均遠高於內地,或許正如恒隆集團董事長陳啟宗的「臨別贈言」,隨着愈來愈多人北上消費,將帶動租金水平下調,隨着時間推移,香港與大灣區的房價會將會趨同。

北上消費-香港-零售-結業

長實(1113)及長和(001)早前公布全年業績,市場焦點除了放在主席李澤鉅稱「千祈千祈唔好失去金融中心地位」,集團業績遠遜預期,亦觸發系內股價大跌,當中作為集團零售旗艦的屈臣氏業務,並未因為本港零售恢復增長而有起色,在2022年收入下跌23%後,這個包括百佳、屈臣氏的全球最大國際健保和美容零售商,去年收入仍下跌6%。

而另一傳統英資機構怡和的百貨部門利潤去年減少了一半;他們經營著香港最大連鎖超市惠康、健康與美容零售商萬寧。怡和表明由於港人北上消費成風,尤其是在周末,嚴重損害了集團生意。至於集團另一分支,在香港經營的宜家傢俬(IKEA),去年盈利更大跌六成,原因則是疫情期間港人購物習慣改變,以及樓市疲弱影響了需求。

同屬怡和系內、在香港運營必勝客肯德基怡和餐飲,去年更是陷入困境,由2022年錄得盈利1900萬美元變成去年要虧損1500萬美元。可能怡和系內唯一異數、是近年爭議不斷,持有五成股權的美心集團,以美心應佔的盈利按年升1.07倍至7900萬美元,換言之以整體計,即美心去年實際賺1.58億美元,但實際盈利仍然未能重返2019年反修例運動前的水平。

大財團一般擁有較雄厚實力,在零售業務層面較少財政壓力,甚至往往可以做到「以本傷人」,但去年業績仍然是慘不忍睹,而規模較細少的零售集團可想而知更是艱苦經營。像經營涼茶飲品及傳統食品的鴻福堂去年就由盈轉虧全年蝕3460萬元,集團表明鑑於香港零售業復甦緩慢,集團將關閉數間表現較為欠佳的分店。

至於在2019年一樣捲入反修例運動之中的優品360,因為被國企招商局收購而更改會計年度,只能公布九個月業績,與前一年全年盈利相比下跌了三成六,而且毛利率幾乎沒有增長。

幾年前中央提倡「大灣區融合」,提出「一小時生活圈」的建構,但幾年疫情以及地緣政治變化,外資失卻對華投資的興趣,作為食「四方飯」的香港失去作用,結果沒有便利了商務人員來往中港,不過多得硬件建設包括高鐵、港珠澳大橋和更多口岸,縮減了港人北上消費的時間及車程,才能帶動北上消費的熱潮。

但必須要接受的現實是,香港人北上享受平價消費的好處同時,亦要面對「北面」的挑戰,本港食肆及零售業可說是束手無策,唯一的出路是只有透過租金及員工薪酬差距的調整,即是減租、減人工才是唯一方法,但這對大地產商以至小市民都是否願意承受這個沉重代價?恐怕這是2024年大家必須要面對的殘酷現實。

作者:顏寶剛|前有線新聞助理總監兼有線財經台台長(授權轉載|原文鏈結)

更多北上消費相關報導

北上消費|經濟學家:香港旅客2024將於深圳及廣東消費840億

不敵山姆、好市多|華潤旗下U購Select大削在港分店數目

曾俊華:香港嘅零售業好大鑊 非適當時候加稅


更多最新最熱最有用財經金融地產資訊 請即登記成為Finance730會員

歡迎讀者投稿,稿件請投至finance730hk@gmail.com

▼追蹤Finance730 動向 官方網頁

▼緊貼最新市場走勢? Facebook

▼投資教室 專題研究? YouTube

▼消閒生活 時尚品味? Instagram

發佈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