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港幣匯率偏弱,觸及了聯繫匯率制度下7.85港元兌換1美元的「弱方兌換保證」水平,導致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在不到一星期時間內兩次入市干預,承接港元沽盤。
6月26日,金管局買進94.2億港元;到7月1日香港回歸紀念日當天清晨(紐約交易時段),金管局再度出手,大手筆購入200.18億港元,同時賣出美元。這使得香港銀行體系總結餘在7月3日降至1441.75億港元。
不少人對「聯繫匯率」制度充滿疑問,甚至連香港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也曾提出「港元是否應脫離美元,轉而與人民幣掛勾」的想法,不過最終因種種原因,他不再提及此事。
回歸25年|細數任志剛歷年聯繫匯率言論變化
那麼,聯繫匯率到底是什麼?它又是如何成為香港貨幣政策的基石而不可動搖?本文將帶大家了解「聯繫匯率制度」的前世今生。
聯繫匯率誕生的歷史背景
香港的聯繫匯率制度於1983年10月17日正式實施。那正是香港前途面臨關鍵轉折的時期。
1981年爆發的股災影響尚未消退,1982年中英兩國開啟了香港前途的談判。香港回歸問題浮現,引發了前所未有的信心危機。在市場不明朗因素和主權變更危機的壓力下,港元遭到拋售並持續貶值。從1980年每5港元兌換1美元,到1981年跌至6港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到了1983年9月24日,港元更是創下9.60兌換1美元的歷史新低,較1982年底跌幅高達48%。港幣匯率暴跌加劇了通貨膨脹,港幣購買力不斷下降,日用品被搶購,樓價和股市也因香港前途問題而面臨下行壓力。

穩定民心的首要條件是維持香港金融體系穩定。於是,港英政府決定將港元匯率與美元緊密掛鉤。在1983年10月15日的記者會上,時任財政司彭勵治宣布,香港將於10月17日起實施聯繫匯率制度,港元與美元掛鉤,匯率固定在7.8港元兌1美元。同時,財政司利用香港累積的外匯存底買入港幣、賣出美元,收緊港幣供應,促使港幣兌美元匯率回升至目標水平。
港元匯率隨後基本穩定下來,這套聯繫匯率制度亦一直沿用至今。
聯繫匯率制度的歷次調整
香港回歸後,聯繫匯率制度不斷優化以鞏固匯率穩定。其中兩個主要的里程碑是1998年9月推出的措施和2005年5月推出的三個最佳化措施。
1998年是香港的多事之秋。回歸不久便遭遇了亞洲金融危機。聯繫匯率制度關係到香港經濟的深層問題,因此備受關注。在亞洲金融危機中,香港金融市場承受了巨大的投機壓力。巨額資金的異常流動使得聯繫匯率制度的自動調節機制應對乏力,特區政府被迫大幅提高利率,隔夜拆息一度高達300%。市場廣泛流傳聯繫匯率制度將不保的傳言。為此,金管局於1998年9月推出七項技術性措施以鞏固聯繫匯率制度,其中兩項主要措施是:
- 引入弱方兌換保證:向持牌銀行提供明確保證,它們可以按7.75港元兌1美元的固定匯率,將其結算帳戶內的港元兌換為美元(註:該保證匯率從1999年4月1日起,每個公曆日調整一點子,至2000年8120年調整至7.80日為7.8000年)。
- 調整貼現窗機制:提供銀行短期流動資金窗口。

2003年香港經歷SARS疫情後,從當年年底至2005年期間,由於美元疲軟、香港經濟強勁復甦以及市場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等因素,香港持續錄得巨額資金流入。儘管港元利率長時間低於同期美元利率,卻並未出現明顯的資金外流。於是,金管局於2005年5月18日宣布推出三項優化聯繫匯率制度運作的措施,包括:
- 引入強方兌換保證:即當港元匯率升至7.75港元兌1美元水準時,金管局保證可依聯繫匯率將美元兌換為港元。
- 弱方兌換保證的匯率水準定為7.85港元兌1美元。
- 允許金管局在兌換範圍內進行符合聯繫匯率原則的市場操作。
金管局推出這三項優化措施後,市場對港元匯率的預期趨於穩定。在實施弱方兌換保證(7.85)及強方兌換保證(7.75)後,港元匯率便維持在7.75至7.85港元兌1美元的區間內波動。
聯繫匯率制度的限制
儘管如此,聯繫匯率制度也並非萬能靈藥。由於實施聯繫匯率,港幣兌其他貨幣的升貶完全取決於美元兌該貨幣的匯率走勢。然而,香港與美國的經濟環境卻不盡相同。如果香港面臨貿易競爭對手貨幣貶值、出口市場經濟衰退等來自海外或本地的經濟衝擊時,難以透過本幣匯率貶值來適應環境變化,可能影響對外貿易和國際收支平衡等問題。
與浮動匯率制不同,市場波動無法透過匯率的自由浮動即時調整,因此在聯繫匯率制度下,國際收支可能會不平衡。與其他類型的固定匯率制度類似,如果市場匯率高於聯繫匯率,意味著外幣需求過剩,香港就會出現國際收支赤字。如果市場匯率低於聯繫匯率,則表示香港將有國際收支盈餘。巨額赤字對經濟不利,經常帳赤字通常等同於外債增加,沉重的債務負擔可能會讓投資人望而卻步。龐大的經常帳盈餘可能招致貿易保護主義的打擊。

在聯繫匯率及其他固定匯率制度下,通貨膨脹會在國際間傳導,稱為輸入性通貨膨脹。香港的經濟規模相對於美國而言很小,因此很容易受到美國政策的影響。當港幣隨美元貶值時,會推高香港進口商品的港幣價格,加劇通膨。
另一方面,貨幣政策是政府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的工具之一。在聯繫匯率制度下,香港的貨幣政策自動成為維持匯率穩定的工具。金管局也明確指出,維持匯率穩定是香港首要貨幣政策的目標。
假設美國提高利率。香港就會出現資金外流,匯率面臨貶值壓力,於是香港透過減少貨幣供應量來推動利率跟隨美國上升,以吸引資金回流。由此可見,香港的利率將跟隨美國利率同升同降。在聯繫匯率的機制下,事實上香港無法獨立控制利率。如果香港降息,資金會外流,對港元帶來下行壓力。此時自動調節機制啟動,發鈔銀行收緊貨幣供應量,逐步使利率回升。簡言之,實施聯繫匯率制度就意味著利率也必須與之“掛鉤”,因此香港無法擁有獨立的、有針對性的貨幣政策,削弱了香港政府對經濟週期的調控能力。
香港利率需跟隨美國,但兩地經濟週期不同,適用的政策也不同。例如,美國在金融危機期間實施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以刺激國內疲軟的經濟。這迫使與美元掛鉤的港幣也必須增加貨幣供應量、壓低利率,結果就是增加了香港的通膨壓力,並可能引發經濟過熱。兩地經濟環境迥異的情況時有發生。再假設香港正值經濟衰退期,美國經濟繁榮,於是美國升息以抑制經濟過熱。香港跟隨升息,將延緩香港的經濟復甦步伐。
香港社會對聯繫匯率的討論
種種原因導致社會上不時出現要求取消聯繫匯率制度的聲音。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在2012年的言論:
…鑑於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的前景日益明朗,香港作為中國的一部分,仍需擁有自身貨幣的問題也愈發受到關注。未來需要理順的問題是,如果我們認可固定匯率機制在香港行之有效,那麼在時機適當成熟時,港元應否脫離美元,轉而與人民幣掛鉤?

儘管任志剛近年已轉而支持維持聯繫匯率,但隨著今年以來中美新一輪博弈,取消聯繫匯率的呼聲仍不時出現。
對此,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今年6月接受《南華早報》專訪時表示,港元維持與美元掛鉤,是香港賴以成功的重要基石之一。但同時他強調,這並不代表香港的金融體系會單獨依賴聯繫匯率制度。在不改變聯繫匯率制度的前提下,香港將強化其作為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的領導角色,推動產品多元化,進而帶動更多貿易。
放棄聯繫匯率制度,可能衝擊香港貨幣金融穩定,危害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對香港經濟成長造成負面影響。有意見認為,未來聯繫匯率制度會否改變,將取決於人民幣的國際地位。當人民幣成為可自由兌換、自由浮動的全球主要儲備貨幣時,港元是否可以脫離美元掛鉤,轉而錨定人民幣,將是未來可能探討的方向。
更多聯繫匯率相關報導
回歸25年|陳智思:市民對經濟增長無感 馬時亨:房屋政策失敗
更多最新最熱最有用財經金融地產資訊 請即登記成為Finance730會員
歡迎讀者投稿,稿件請投至finance730hk@gmail.com
▼追蹤Finance730 動向 官方網頁
▼緊貼最新市場走勢 Facebook
▼投資教室 專題研究 YouTube
▼消閒生活 時尚品味 Instagram